(资料图片)
伴随着“热度”的上升,莘莘学子即将迎来考试季。“想好好学习,但行动上做不到,感到无力和失落。”“心情紧张,突然感到什么都不会了,自己的自信心下降。”“时常会后悔为何当初没有努力。”近日,多名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考生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就诊,向心理医生诉说他们内心的焦虑。(5月28日《扬子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难免会有些紧张,甚至因过度焦虑引起身体的不适。据报道,早在离高考还有半年时间,就有家长陪同考生到医院寻求帮助。像新闻中一位平日学习成绩不错的黄同学,在8个月前因学习压力大,出现心情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跑神,有时会莫名烦躁、胡思乱想,晚上入睡困难,半夜经常醒来,醒后难以入睡……“很害怕高考考砸了,这样很对不起父母多年来对我的养育之恩。”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许多出现“考前焦虑”的考生,往往都源于害怕“考砸”,都希望考取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然而,薄弱的自我调节能力,却未能将报恩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反而成为学习路上背负的沉重枷锁,越是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烦躁,越是成绩一路下滑、深感愧对父母,如此“恶性循环”,就可能导致考生的心理防线崩塌。显然,对于“考前焦虑”严重的情况,影响日常学习,或出现抑郁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临近高考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实属正常。高考对于每个考生及其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考早已不是“一考定终身”。一次高考失利,还可来年再战。况且,高考发挥失常往往是极小概率,大部分考生都能考出自己一贯以来的水平。有的考生感觉考试题很难,考得不好,就认为“考砸”了,而实际情况是,考题难,大家都“考得不好”,所以没有必要自己跟自己较劲。正确对待高考,才能从容应对高考。
有这样一个公式:考得好=学得好+心态好。这也可以看出,决定考生发挥平日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心态。所谓“心态好”,有心理教师归纳了“18字”:吃得下、睡得着、谈得来、笑得出、坐得住、学得进。“吃得下,睡得着”是身体状态好的标志,“谈得来,笑得出”是心理状态好的标志,“坐得住,学得进”是学习状态好的标志,三态俱佳是考前最佳状态。因此,缓解“考前焦虑”,不能仅靠考生,还需多方综合施策。
心理医生为家长开出一些“处方”。比如,家长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我看你没戏”“我看你考不上”“以前不努力,现在有什么用”“早干嘛去了”等,都会给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波动。同时,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谈,不要一味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孩子在房间复习,家长不要一会送吃,一会递水。表面上看,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但过度关心也会成为压力。
缓解“考前焦虑”,社会、学校和老师也非常关键。帮助考生创建舒心的复习环境,多为他们做一些考前心理建设。比如,有关部门搞好交通管控、噪声治理;平时“大嗓门”的邻居不妨调低音量;学校和老师多些鼓励和安慰,引导学生降低心理预期,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多方共同努力、综合施策,让考生脚踏实地备高考、自信满满战高考。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